在投资的顶级江湖中,顶级投资人犹如神秘的投资侠客,他们的人的热爱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。而当这些投资大鳄与艺术收藏碰撞在一起,艺术更是收藏收藏擦出了别样的火花。今天,理性咱们就来聊聊顶级投资人的上资讯艺术收藏,看看在理性与热爱之间,为先他们是顶级如何找到平衡,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投资艺术世界的。
投资大佬的人的热爱艺术情结
先来说说藏家庄诺,这位在金融地产界曾经响当当的艺术人物,曾任上海搜房网CEO、收藏收藏中国平安集团执委及平安好房董事长、理性中民投普惠金融董事长 。上资讯他见证了中国房地产与金融行业的起起落落,可几年前,他却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惊讶的决定:抛售上海多套房产,一头扎进中国当代艺术品投资与产业建设中,还积极为国内青年艺术家提供资源支持,他自己笑称这是“弃房投艺”。
庄诺的收藏之路,一开始可能只是出于对艺术单纯的喜爱。就像我们普通人,看到一幅漂亮的画,一件精美的艺术品,心里就喜欢,想把它带回家。他的第一批藏品里有林风眠、吴冠中和陈逸飞的作品,这些可都是艺术界响当当的名字。但随着收藏的深入,藏品越来越多,市场也在不断变化,他意识到,收藏不能只凭感觉,得有自己的逻辑。
慢慢地,庄诺明确了自己的收藏体系。他把目光聚焦在中国近现代绘画与新生代艺术家的架上作品。在他看来,20世纪1920、1930年左右那批留法归来的艺术家,像林风眠、徐悲鸿、常玉、潘玉良、贺慕群等,他们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奠基者,把西方油画技法带回中国,和本土传统技法融合,这就是中国现当代艺术的“源头”,收藏他们的作品,就像是抓住了艺术史发展的脉络。而以95后、00后为代表的中国新生代艺术家,则代表着艺术的未来。他们年轻有活力,充满了创新精神,作品往往能给人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思考。对于中生代的70后、80后艺术家,庄诺就比较挑剔了,只挑选个别代表人物,比如闫冰、马轲、尹朝阳、欧阳春等。
投资原则与艺术收藏的融合
庄诺毕竟是资深投资人,他把早期风险投资领域的“投早、投小、逢低入场”原则运用到了艺术收藏里。每一轮艺术作品的收藏周期大概是5 - 10年,在这期间,他可不是把作品买回家就不管了,而是一直在思考未来的出手对象和市场结构。他说,市场低迷的时候,大家都不敢进入市场,其实这恰恰是抄底精品的好时机,就像房地产低谷时才是买方市场,等大家都抢着买的时候,就该卖了。他还分享了自己在拍场的“捡漏”经历,都是在全球经济震荡的时候果断出手,这可都是凭借着多年投资积累下来的敏锐眼光和果断决策。
不过,庄诺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理性的。他回忆自己早期的收藏,也有冲动消费的时候,后来才慢慢过渡到理性甄选。现在他买画,首先要看作品是否在自己的收藏体系框架内,如果不在,哪怕作品再好,艺术家再热门,他也坚决不收。这种理性的收藏态度,让他的收藏越来越有体系,也更有价值。
对新生代艺术家的关注与支持
庄诺对国内新生代青年艺术家的关注和支持,真的很值得一说。他有一套清晰的筛选标准,第一,必须要有国内八大美院毕业的科班背景,这就像是一个基础门槛,有了这个专业背景,说明艺术家在绘画技巧、艺术理论等方面有扎实的基础。第二,画面要有强烈的个人语言和辨识度,就是说第一眼看过去,就能分辨出这是谁画的,在这个个性张扬的时代,独特性太重要了。第三,艺术家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专注力,能抵挡住在有所成之前的孤独与清苦。他特别欣赏那些能吃苦、能沉下心来创作的年轻画家。
他讲过一个例子,去年在毕业展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画家,作品很有思考,也有辨识度,可后来因为家庭原因转行,这让他觉得特别惋惜。他觉得,哪怕画得再好,如果艺术家离开了职业艺术家这条赛道,他就不会再收他们的作品了。相反,他也资助过一些物质条件极其清贫,但一心只想钻研创作的青年画家。他为其中一位在上海无偿提供了一间足够大的工作室,就希望他能坚持创作下去。他相信好的作品往往是在困难中爆发的,像梵高、莫迪里阿尼、常玉这些名垂艺术史的大师,不都是如此吗?
最近庄诺在美院毕业展上一下子收藏了27件作品,其中青年艺术家安琪的绘画《祷》在社交媒体上爆红出圈,也让他成了新闻热点。他说自己一开始没留意《祷》,是看了几圈之后,才发现它的画面很有意思,能让人一眼看懂,日常生活中的“消费主义”符号被艺术家呈现得特别好,他就马上找到艺术家谈收藏,当时可完全没想到这幅画会在网上火起来。在他看来,在艺术家职业生涯早期进行收藏,就像是一场风险与收益并存的“天使投资”,成本低,如果艺术家发展得好,收益可能会很高,就像投资原始股一样。
信息时代的收藏智慧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获取艺术作品信息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,各种线上平台、自媒体让我们能轻松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动态。但庄诺提醒新入场的藏家,信息多了,更要有独立的判断能力,不能盲从流量和网红效应。有些创作者在社交媒体上很会公关,但长期来看,只有那些真正沉下心创作的艺术家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。
他还观察到现在精英审美和大众审美有隔阂,精英审美一般是学院派审美,而大众审美靠互联网传播。流量对艺术家来说是把双刃剑,一方面能让艺术家迅速被人知晓,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一些人过于追求流量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质量。他觉得不能因为是流量时代就抛弃传统画廊的营销模式,线上线下应该有机结合,营造一个艺术生态中的“O2O”模式。对于流量造星时代下青年艺术家“一夜成名”的现象,他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与理性,他说作品真正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值,要经过时间的验证,可能需要10年甚至更久,才能看出这个艺术家是否能进入美术史。所以他反复提醒新手藏家,要理性看待市场热点,避免冲动消费。
艺术收藏的精神意义
对庄诺来说,艺术品可不只是有金融属性和资产配置价值,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精神意义。疫情期间,他每天在家赏画、研究、喝咖啡,艺术带来的愉悦和疗愈成了他最珍贵的精神享受。他还说,把艺术品陈列在家里,也是家庭美育的一部分,这些绘画能让家里变得更有格调,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艺术修养。
再看看另一位投资界大佬大卫·格芬,他在美国娱乐圈那可是头号人物。上世纪70年代创办“庇护所”和格芬唱片公司,签约了鲍勃·迪伦、约翰·列侬、艾尔顿·约翰、涅槃乐队、老鹰乐队等众多顶级音乐人;80年代涉足电影业,1994年和导演史蒂文·斯皮尔伯格、合伙人杰弗瑞·卡森伯格共同创办梦工厂制片公司 ,参与制作了《变形金刚》《怪物史莱克》《拯救大兵瑞恩》《美国丽人》等无数经典大片。
在艺术收藏界,他的地位也不容小觑。他的艺术收藏之路始于毕加索的一幅半身肖像画。1970年,27岁的格芬赚得第一桶金,成了百万富翁。职场伯乐建议他买幅画,说艺术总是在升值,还能为家增添魅力和乐趣。于是他以3.6万美元的折扣价买了毕加索的画,可挂在家里后他很焦虑,怕被偷,还买了7.5万美元索赔金额的保险。结果画真被偷了,他拿到索赔金还挺开心,觉得自己赚了,后来画被找到,他都不愿还钱,让保险公司自行处理,最后这幅画被保险公司送去拍卖,成交价13万美元。这是他投资生涯少有的滑铁卢,也是他艺术收藏的起点。
格芬的收藏更偏向投资型,虽然不能说他对艺术毫无兴趣,但在利益面前,拥有一件杰作好像并没有那么重要。他在买入卖出之间,把美国战后艺术作品的价格不断推向新高度。2006年,为了收购《洛杉矶时报》,他相继以6350万、8000万和1.4亿美元的高价出售了德·库宁、贾斯培·琼斯和波洛克的三件重要藏品。他为了购入德·库宁最具标志性的《Woman III》一画,也是煞费苦心。当时这幅画属于伊朗国王的收藏,在德黑兰当代艺术博物馆,很多人想买都没成功。格芬了解到伊朗经历政变后实行“全盘伊斯兰化”,对西方视觉艺术排斥,于是他想法设法购入讲述伊朗历史的16世纪重要古籍手稿,最终成功将这幅德·库宁杰作带回美国。
而且,艺术收藏还成了他拉近关系、笼络人心的手段。他和斯皮尔伯格刚认识不久,就直接问对方银行卡里有多少钱、喜不喜欢艺术,还成功用低价卖给斯皮尔伯格一件自己的藏品——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雷内·马格利特的画作,之后两人共同制作了一部电影,也为合伙开公司奠定了基础。
顶级投资人艺术收藏的启示
这些顶级投资人的艺术收藏故事,给我们带来很多启示。他们在艺术收藏中,既有理性的投资分析,又有对艺术纯粹的热爱。理性让他们在收藏时不会盲目跟风,能做出明智的决策,让收藏更有价值;热爱则是他们持续收藏的动力,让他们能真正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。
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,如果也对艺术收藏感兴趣,虽然可能没有他们那么雄厚的资金实力,但也能从中学到很多。我们要像他们一样,先明确自己的收藏目的,是单纯为了欣赏,还是也有投资的考虑;要不断学习艺术知识,提高自己的审美和鉴赏能力,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找到真正有价值的;还要保持理性,不被市场热点和炒作迷惑,避免冲动消费。
艺术收藏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,也能体验到投资的乐趣。顶级投资人的艺术收藏,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艺术与投资融合世界的大门,让我们看到在理性之上,热爱才是这场收藏之旅的真正起点。
声明:
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,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。